圖錄號: 4690
估價RMB: 400,000-500,000
成交價RMB: 632,500(含傭金)
13TH CENTURY A BRONZE FIGURE OF SAKYAMUNI
高:18.5cm
RMB: 400,000-500,000
關于釋迦牟尼于菩提樹下悟道成佛的經(jīng)典場景,在各種版本的“佛傳故事”中都有著詳盡、一致的描述:悉達多太子,畢缽羅寶樹下,雙腿盤坐,兩手禪定,誓愿如不悟道、永不起身。彼時障礙化身魔羅,以威逼利誘意圖擾其思緒,太子不為所動,只以右手輕觸地面,并言“大地為吾證言”,剎那間,魔羅所立之處石土崩裂,一切魔障紛紛墜落。釋迦牟尼至此成就偉大正覺。
毫無疑問,佛陀成道的形象就源自被稱作“正覺地”的菩提伽耶,但在佛教藝術的初興階段,如貴霜王朝時期、犍陀羅以及馬圖拉地區(qū)的石雕中,“成道像”還未成為主流題材。在笈多王朝滅亡后的約一個世紀內(nèi),表現(xiàn)佛陀成道形象的銅制造像開始在印度比哈爾邦出現(xiàn),而其大量流行的時間則被推至帕拉王朝(8-12世紀)時期。
帕拉時期佛教藝術極為興盛,而作為主要藝術產(chǎn)出地的菩提迦耶也在10-12世紀期間制作出大量的石雕、銅鑄造像精品,佛陀成道像是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品種。除了供奉于佛寺內(nèi)的大型造像外,存世還有許多尺寸小巧、工藝精致的銅像,它們很可能出自菩提伽耶大正覺寺周邊的作坊,均以大正覺寺主供佛為藍本,制作目的則是以方便攜帶為主,以供來往圣地的信徒請購,并帶往各地,其中便包括西藏、尼泊爾、緬甸、東南亞等佛教興盛的地區(qū),其藝術風格也在很大程度上對上述地區(qū)產(chǎn)生影響。
在此尊佛陀像中,我們可以看出十分濃郁的東北印度美學特征:發(fā)髻高聳、面部飽滿、眼窩深邃、五官均被細致的刻劃;軀干的塑造富于肉感、袈裟緊貼身體、邊緣飾以幾何形圖案、一側(cè)衣襟從佛陀左手掌心自然垂落;四肢修長、腰腹部突出,凸顯出寫實的肉體質(zhì)感;雙層蓮座顯得十分厚重、上緣與底部有一圈突起的連珠紋。另外,在底座正面橫置一只金剛杵,意味著此件作品除了表現(xiàn)釋迦牟尼成道的圖像學意義外,還可被視作密教金剛部部尊不動如來,顯教與密教的雙重屬性,也是帕拉藝術的一個顯著特色。
11世紀開始,帕拉藝術的影響在西藏地區(qū)逐漸成形,而12世紀晚期穆斯林的入侵,更直接導致佛教在印度的徹底衰落,大量造像匠人隨同僧侶逃往西藏,與此同時,在西藏西部至中部的廣袤地區(qū),帶有鮮明帕拉藝術色彩的造像開始大規(guī)模出現(xiàn)。從這尊造像所表現(xiàn)出的藝術特征分析,其制作年代可被確定在12世紀晚期-13世紀早期,來自印度的工匠很可能直接參與了其制作過程。
西泠拍賣網(wǎng)上刊載的所有內(nèi)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報導、圖片、聲音、錄像、圖表、標志、標識、廣告、商標、商號、域名、軟件、程序、版面設計、專欄目錄與名稱、內(nèi)容分類標準以及為注冊用戶提供的任何或所有信息,均受《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及適用之國際公約中有關著作權、商標權、專利權及/或其它財產(chǎn)所有權法律的保護,為西泠印社拍賣有限公司及/或相關權利人專屬所有或持有。
未經(jīng)西泠拍賣網(wǎng)的明確書面特別授權,任何人不得變更、發(fā)行、播送、轉(zhuǎn)載、復制、重制、改動、散布、表演、展示或利用西泠拍賣網(wǎng)的局部或全部的內(nèi)容或服務或在非西泠拍賣網(wǎng)所屬的服務器上作鏡像,否則以侵權論,依法追究法律責任。特別地,本網(wǎng)站所使用的所有軟件歸屬西泠印社拍賣有限公司所有, 受《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計算機軟件保護條例及國際版權公約法律保護。除經(jīng)本網(wǎng)站特別說明用作銷售或免費下載、使用等目的外,任何其他用途包括但不限于復制、修改、經(jīng)銷、轉(zhuǎn)儲、發(fā)表、展示演示以及反向工程均是嚴格禁止的。否則,本網(wǎng)站將依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及相關法律追究經(jīng)濟賠償和其它侵權法律責任。
任何使用者將西泠拍賣網(wǎng)展示的拍品圖品及其衍生品用于非商業(yè)用途、非盈利、非廣告目的而純作個人消費時和用于商業(yè)、盈利、廣告性目的時,需征得西泠拍賣網(wǎng)及/或相關權利人的書面特別授權。應遵守著作權法以及其他相關法律的規(guī)定,不得侵犯西泠拍賣網(wǎng)及/或相關權利人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