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結束后,家住上海的曾先生回湖南衡陽省親,家里的老宅早已物是人非。令他感到意外的是,祖上留下的幾張油畫還在,舊物生情,好似冥冥中注定的緣分。
曾家本不是地道的上海人,原是祖上從湖南衡陽遷徙來的,從曾先生這一輩往上數(shù),其祖父是大名鼎鼎的一方名士——曾熙。1915年,五十五歲的曾熙應李瑞清之邀,由湖南橐筆滬上,鬻書畫為生。居滬后,上海學子紛紛投入門下,其中就有一位日后聲名顯赫的弟子張大千。張大千的另二位老師李瑞清、李瑞奇在蘇州建有住宅,并收有學生,所以他們經(jīng)常來往于滬蘇之間,與蘇州書畫家、收藏家吳子深、吳待秋、趙子云、吳湖帆等交往密切。蘇州美專成立,便牽出了下文中提到的曾家的一樁舊事。
來滬前,曾熙就是湖南教育界的領袖,曾擔任湖南教育會長,先后受聘為石鼓、漢壽、龍池等書院講席。創(chuàng)辦湖南南路優(yōu)級師范學堂,并任湖南高等學堂(今湖南大學校)監(jiān)督。曾熙寓滬的最后十五年,正是國內人文藝術風起云涌的時期。蘇州美專成立伊始,創(chuàng)設尤艱,曾熙雖時過耳順之年,仍為美專之事奔走呼號,往來于滬蘇兩地,不辭勞苦。當時,顏文樑大概三十歲,正為美專的成立殫精竭慮,能得先生襄助,內心十分感佩,便允諾為先生畫一幅畫,以表謝忱。1928年顏文樑去法國考察并留學,1931年回國,誰知“因緣聚散殊難料,畫情未盡人已枯”,奈何先生走早了一年,叫人不勝感嘆。于是顏文樑便催筆畫下這張《月夜》轉贈給先生的后人。新畫表舊情,筆重情濃,就更顯得這張畫的彌足珍貴了。
顏文樑 月夜
布面 油畫
說明:
1.本拍品得自曾熙后人。
2.顏文樑曾應約作畫饋贈曾熙,因曾熙在顏文樑留法回國前就已去世,為履行與曾老之約定,特作此畫補贈曾熙家人。
40x61cm
我最早接觸顏文樑源自他的色粉畫名作《廚房》與《肉店》,尤其對他老照片式的畫面印象深刻,幾乎是用寫實的手法展現(xiàn)了那個時代的市井生活。到三十年代顏文樑歸國時,油畫表現(xiàn)手法更趨向于多變的色彩光影?!对乱埂分?,深邃的月空、靜謐的湖畔、光影的小樓、漫步的女子,還有那些淡藍的山川,天地人三者被光融在了一起,將我也不自覺地投射進去。當她們走出屋外,屋內的余光尚未從身上涼落,淡淡的月色又漸漸起身了。此刻,掩映在樹林中的橘光并不顯得那么突兀,而是和遠處灰藍色的山丘交相輝映著,厚重多變的天空猶是一座色彩之橋,顯示出作者對自然的生動把握。畫作中的暖色調削弱了黑夜帶給人們的恐懼感,同時,被月光籠亮的湖水和高大沉沉的樹林又讓人陷入到另一種神秘的氣氛中去了。橘色的小船在夜風中搖曳,湖畔的那座小樓似乎也不再那么孤單無為,它們多么像我們心頭那一份被點亮的希望。而那條環(huán)湖的小路又在向觀者傳達什么,真是令人懷想不已。
此刻的顏文樑尚算年輕,但他的畫意卻很老,頗有老將不朽的意味。自然的光芒籠罩著大地是一種不朽,那盞溫暖的橘燈點亮了人心同樣是一種不朽。豐富人與自然的關系,以促成美妙的和諧,這正是我熱愛顏文樑的畫乃至于他這個人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