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弘一(1880~1942) 小楷 圓覺本起章
紙本 線裝本(弘一書十九頁,題耑及跋四頁)
27×17cm×23
說明:弘一弟子孫選青舊藏。馬一浮、徐映璞、楊仁愷題跋。程十髪題簽。木盒刻字為趙樸初所書。附趙樸初先生鑒賞此冊時照片一張。
此弘一小楷《圓覺本起章》一冊十九開,總計六千余字,是已知市場中最長篇幅的弘一書法,也是了解弘一對佛法研究的重要文獻。
該冊以兩段序言起首,闡明此文之目的在于讓今人得解“發(fā)菩提心”之意。正文以唐代高僧圭峰宗密禪師《圓覺經大疏》中釋成本起因部分為底本,通篇以小字批注,并朱筆圈點。據弘一所存書信,知其贈弟子孫選青時,特別交代此文對闡明“發(fā)菩提心”之意是最為詳明美備的,而時人有所不知。故托其妥善保存,稱“倘可流傳,則至善矣”。
此冊為弘一1929年春客游福州鼓山時所書。由徐映璞跋中所云“寫于鼓山”和首頁弘一自署“歲次鶉尾(即蛇年),永寧調御院”,以及上述致孫選青書信,均可知。
福建一帶向為弘一倡興佛學之重地,從二十年代末起,弘一不斷南行從事佛學考察和研究,參與整頓佛學院教育,1929年至福州鼓山。當時在鼓山涌泉寺藏經閣發(fā)現《華嚴經疏論纂要》罕見刻本,發(fā)愿刊印,是佛學界一大事。
▲
潘天壽(1897~1971)紅荷圖
設色紙本 鏡片
150.5×37.5cm
出版:《潘天壽全集》第四卷P368,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浙江大學出版社,2014年。
說明:程十髪、陳佩秋、盧坤峰題跋。
周昌谷舊藏,委托人直接得自其家屬。
▲
弘一(1880~1942) 楷書五言聯
紙本鏡片
1930年作
65×16cm×2
出版:1.《弘一法師書法集》圖45,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年。
2.《中國藝苑名家作品》P24,中國藝苑出版社,2002年。
3.《弘一大師年譜與遺墨》P137,時代文藝出版社,2009年。
說明:弘一弟子劉質平鑒藏。本拍品背面鈐有藍色朱文印“劉質平”二次。
▲
弘一(1880~1942)楷書 古詩四首
紙本四屏
1932年作
101.5×25.5cm×4
說明:委托人家屬與弘一交好,本拍品為弘一贈其家屬之作。
▲
吳昌碩(1844~1927) 隸書 坎盦
紙本 鏡片
1921年作
135.5×34cm
▲
吳昌碩(1844~1927)行書 畫樹長春
紙本鏡片
1926年作
138×32.5cm
▲
吳昌碩(1844~1927)篆書 龍光臺
紙本鏡片
1923年作
104.5×39.5cm
說明:李根源上款。李根源與吳昌碩交往甚深,此為民國十二年吳昌碩應李氏之囑,為其家鄉(xiāng)騰沖龍光臺所題。
▲
吳昌碩(1844~1927)篆書 強自取柱
紙本鏡片
1926年作
140×37.5cm
說明:由吳昌碩家屬友情提供。
▲
吳昌碩(1844~1927)壽石繡球花圖
設色綾本立軸
1921年作
150×42cm
出版:《中國當代六大名家書畫集》,歷史博物館,1990年。
說明:霍宗杰舊藏。陳風子題簽。
▲
吳昌碩(1844~1927)鐘進士圖
水墨紙本鏡片
1920年作
132.5×40.5cm
▲
宋夢仙(?~1902)倚闌聽風圖
設色紙本立軸 1900年作
畫心:55×27cm 詩堂:27×23.5cm
題跋:尺寸不一(總尺寸:168.5×61.5cm)
出版: 1. 《幻園許君德配宋夢仙女史遺墨》珂羅版,民國出版,1915年。
2. 《婦女雜志(上海)》P1,《幻園室人宋夢仙女史之遺墨》,商務印書館,1915年第1卷第10期。
3. 《弘一大師年譜與遺墨》P57,時代文藝出版社,2010年。
著錄:4. 《香艷雜志》P4,中華圖書館,1914年第4至第8期。(包括華璂、陳曾壽、葉昌熾、鄒福保、何維樸跋文)
弘一詩文部分著錄:
1. 《弘一法師》P45,中國佛教圖書文物館編,文物出版社,1984年。
2. 《弘一大師全集——七·佛學卷》P454,《弘一大師全集》編輯委員會編,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年。
3. 《李叔同》P193,錢君匋主編,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3年。
4. 《中國近代文學大系——第4集·第15卷·詩詞集二》P326,錢仲聯主編,上海書店,1991年。
5. 《弘一大師文集——文學·佛學作品卷》P30,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96年。
說明:宋夢仙丈夫許幻園上款。陸潤庠題詩堂。弘一、吳昌碩、李瑞清、鄭孝胥、葉昌熾、鄭文焯、盛宣懷、梁鼎芬、樊增祥、伊立勛、何維樸、陳曾壽、陳三立、雷補同、何芷舫、巖修、蔣智由、朱孝臧、高邕、潘飛聲、徐曼仙、華璂、許禧身、鄒福保、陳夔龍、陳明遠、姚文棟、黃樹仁、吳蔭培、張柟、惲毓嘉、楊德鑅、呂景端、黃書霖、劉世珩、吳昌言、袁希濂、劉傳福、汪洵、馮煦題跋。巖修題簽。廉泉、吳芝瑛等鑒賞。
附原裝木盒。盒蓋刻字為李瑞清書。
▲
齊白石(1863~1957) 得財圖
設色紙本立軸
88.5×47cm
出版:1. 《僑岷華園藏畫》P120-121,臺北鴻禧藝術文教基金會,1994年。
刊載:2. 《藝術家》P92,藝術家雜志社,1975年6月。
說明:胡鄂公之子胡公魯上款。胡鄂公父子舊藏、鄭僑志遞藏。此作品為齊白石在胡氏舊居紫丁香館為胡公魯所畫。
▲
齊白石(1863~1957)絲瓜蜻蜓圖
設色紙本立軸
130×33cm
出版:1.《齊白石和中國文房四寶展》圖217,日本雪江堂,1970年。
展覽:2. “齊白石和中國文房四寶展”,新宿伊勢丹7階美術畫廊,1970年7月。
▲
齊白石(1863~1957)篆書 四言聯
紙本鏡片
130.5×32cm×2
出版:《散珍集成》(貳)齊白石卷P193,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
▲
張大千(1899~1983)高士獨釣圖
設色紙本立軸
1948年作
102×50.5cm
出版:1. 《張大千畫集》P69,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5年。
2. 《中國近現代名家作品選粹·張大千》P54,人民美術出版社,2004年。
3. 《中國近現代書畫真?zhèn)舞b別張大千卷》P58,大象出版社,2005年。
說明:劉德超鑒賞。劉德超曾任武漢市文物店經理,資深鑒賞家。
▲
張大千(1899~1983) 富春泛舟圖
設色紙本 鏡片
1973年作
116.5×45cm
出版:《張大千書畫展覽》圖2,香港大會堂,1974年。
展覽:張大千書畫展覽”,香港大會堂,1974年1月。
▲
張大千(1899~1983)摩詰山園圖
設色紙本立軸
1963年作
134×54.5cm
▲
張大千(1899~1983)松下高士圖
設色紙本立軸
1935年作
118×44cm
▲
張大千(1899 ~1983)賦梅圖
水墨紙本立軸
1946年作
80×41cm
▲
張大千(1899~1983)贈王天循書畫卷
設色紙本手卷
1972年作
593.5×30cm
出版:1. 《張大千詩文集》P44,黎明文化事業(yè)公司,1984年。
2. 《回憶張大千》P187,書目文獻出版社,1987年。
著錄:3. 《張大千詩文集編年》P173,榮寶齋,1990年。
刊載:4. 《大成》P8,大成出版社,1986年6月。
5. 《名家翰墨——名家畫梅專號》P98,香港翰墨軒出版有限公司,1991年1月。
說明:王天循上款。李奇茂舊藏。
香港蘇富比“中國現代書畫”專場第141號拍品,1985年11月。
▲
溥儒(1896~1963)執(zhí)扇仕女
水墨絹本鏡片
1928年作
79.5×34cm
出版:1. 《中國書畫名家精品集(一)》P98,文化藝術出版社,2011年。
2. 《二十世紀中國書畫作品檔案國畫卷(一)》P28,文化藝術出版社,2011年。
▲
傅抱石(1904~1965)韶峰聳翠
設色紙本立軸
1961年作
68.5×55.5cm
▲
徐悲鴻(1895~1953)黃岳風雨圖
設色紙本鏡片
1938年作
111×61cm
說明:吳青霞之夫吳蘊瑞上款。吳青霞外甥夏廉博舊藏,本拍品由夏廉博家屬友情提供。
▲
徐悲鴻(1895~1953)天馬圖
設色紙本立軸
1944年作
68.5×48cm
說明:賴少其鑒賞并題簽。
▲
徐悲鴻(1895~1953)雙虎圖
設色絹本鏡片
1917年作
130.5×85cm
說明:李子谷舊藏。
▲
黃賓虹(1865~1955)夏山溪云圖
設色紙本立軸
128×43cm
出版:《虹叟書畫集·紀念黃賓虹誕辰一百五十周年》P142,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
▲
潘天壽(1897~1971)茅舍山居圖
水墨紙本立軸
1930年作
132.5×48cm
說明:陳月楓舊藏。附陳月楓上款湯滌等畫作四軸。
▲
潘天壽(1897~1971)來楚生(1903~1975)等七家 松閣看山圖
設色紙本立軸
1947年作
130.5×66cm
出版:1.《中國畫藝術叢集——朵云》P78,上海書畫出版社,1984年。
2.《姜丹書畫集》P171,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13年。
3.《潘天壽全集》第四卷P341,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14年。
說明:施南池上款,劉海粟賞鑒。
是施南池四十歲生日時,借座上海新雅飯店,由潘天壽領銜的眾好友為他祝壽共同而作。
▲
李可染(1907~1989)夕陽佳景圖
設色紙本立軸
1978年作
46×34.5cm
說明:戴彬上款。本拍品由上款人家屬友情提供,附上款人生平自述一冊。
▲
謝稚柳(1910~1997)松鷹圖
設色紙本鏡片
1975年作
96×44cm
說明:徐孝穆上款。陳佩秋題跋。
▲
陸儼少(1909~1993) 云嶺樓臺圖
設色紙本鏡片
1980年作
89×47cm
刊載:《畫廊》P42,畫廊雜志社,2003年第5期。
▲
黎雄才(1910~2001)雪后歸漁圖
設色紙本立軸
1980年作
138×68.5cm
▲
傅抱石(1904~1965) 關山月(1912~2000) 紅梅迎春圖
設色紙本立軸
1961年作
136.5×69cm
出版:1.《廣東民間瑰寶珍藏》P14,羊城晚報出版社,2014年。
2.《關山月精品收藏卷》P46,嶺南美術出版社,2015年。
說明:1961年,關山月、傅抱石兩人赴東北寫生,受到時任吉林省委宣傳部長的宋振庭接待,宋振庭對中國畫深有研究,與兩人一見如故,此件即為傅抱石、關山月合作贈予宋振庭留念。
▲
賴少其(1915~2000)漫漫始信峰
設色紙本橫披
1992年作
149×82.5cm
說明:本拍品所用紙為賴少其九十年代自制染色紙。
▲
豐子愷(1898~1975)春游圖
設色紙本鏡片
1947年作
65×37.5cm
說明:戚問羲上款,本拍品由其親屬友情提供。
▲
齊白石(1863~1957)紅菊圖
設色紙本扇頁
50.5×17.5cm
出版:1.《寄萍堂畫錄》P78,吉林美術出版社,2000年。
2.《對畫大師——中國近現代書畫名家作品展》P17,河北美術出版社,2014年。
展覽:3.“對畫大師——中國近現代書畫名家作品展”,石家莊美術館,2014年4月。
4. “融古開今——京津繪畫對話展”,天津美術館,2014年4月至5月。
▲
張大千(1899~1983)蕭退闇(1876~1958)春溪覓句圖·書法
設色紙本成扇
54×19cm
說明:秦康祥上款。金之駿畫并刻扇骨。
▲
沈尹默(1883~1971)行書 七言聯
紙本對聯
1960年作
181×37cm×2
出版:1.《沈尹默法書集》P115,上海書畫出版社,1981年。
展覽:2.“沈尹默先生書法展覽”,上海美術館,1962年12月。
說明:葉建生舊藏。
《沈尹默法書集》以沈尹默先生80歲誕辰時舉辦的書法展參展作品為主要內容,其中大都是沈先生自選的作品,涵蓋了其一生的書法成就。
▲
郭沫若(1892~1978)行書七言詩
紙本鏡片
151.5×82cm
說明:本拍品由上款人家屬友情提供。
(局部)
▲
康有為(1858~1927)行書 北戴河紀游詩
紙本鏡片
1923年作
294.5×147cm
出版:《康有為書法精選》P42-43、封面、封底,河北美術出版社,2007年。
說明:康有為女婿潘其璇上款。
▲
馬一?。?/strong>1883~1967)致沈尹默行書詩卷
紙本鏡片(二幀)
1945年作
145×41cm×2
說明:沈尹默上款。
▲
唐云(1910~1993)江山多嬌圖
設色紙本手卷
1972年作
引首:64×12.5cm 畫心:337×12.5cm 題跋:150×12.5cm
出版:1.《唐云全集》P518-519,上海書畫出版社,2010年。
刊載:2.《書與畫》封二、P24,上海書畫出版社,2009年1月。
說明:郁文華上款。唐云自題簽。來楚生題引首。郭紹虞、顧廷龍、賴少其、謝稚柳、應野平、陸儼少、徐子鶴題跋。
▲
陸儼少(1909~1993)雁蕩攬勝圖
設色紙本手卷
引首:45×19cm 畫心:90×20cm
說明:郁文華上款,程十發(fā)題引首。
▲
于右任(1879~1964)楷書 五言聯
紙本 對聯
171×46cm×2
出版: 《右任墨品》P9,陜西省三原縣博物館,1985年。
▲
鄭孝胥(1860~1938) 隸書 十二言聯
紙本 對聯
1922年作
249×44.5cm×2
說明:徐乃昌上款。朵云軒舊藏。
(局部)
▲
金 城(1878~1926)畫、靳云鵬(1876~1951)、汪大燮(1859~1929)題 致英國公使朱爾典書畫卷
設色紙本 手卷
1920年作
132×30.5cm 110×30.5cm 99.5×30.5cm
說明: 金城、靳云鵬、汪大燮致英國駐華公使朱爾典手卷,為1920年朱氏即將結束四十余年在華外交使命、預備回國時所作。時任北洋政府國務總理的靳云鵬書首,落“篤我邦交”四字并敘緣起;中國畫學研究會會長金城作畫,描繪朱爾典常常流連的北京西山龍王堂景色;兩度出任北洋政府國務總理的汪大燮作長篇序文,主要從禁煙、幣制和路政三點歷數朱爾典對華貢獻,并從中透露出自己的強國思想。手卷總體上表達對離別的依依惜別之意和中英關系的美好愿景,是非常具有歷史、紀念價值和象征意義的外交禮物。
上款人朱爾典,為英國外交家,在任期間曾促成袁世凱復出,積極參與辛亥革命后的南北雙方停戰(zhàn)談判,起到了關鍵作用。但其趁民國新建、國基未固時向北洋政府提出的有關西藏問題的無理要求,英國侵占西藏和“藏獨”埋下了伏筆。
作此卷時,靳云鵬盡管貴為國務總理,但深陷直、奉爭端,無所作為,遂于三個月后通電辭職。金城盡管以畫名聞名天下,亦多參與實際政治。此處為朱爾典作畫,是其公務和繪畫事業(yè)兼顧的表現。相對而言,汪大燮既為北洋政府首腦,又是職業(yè)外交家,是以對朱爾典、外交以及國內外形勢感觸尤深,憂國之心溢于言表。汪氏曾引發(fā)五四運動,協(xié)助中國代表團在華盛頓會議取得成功,迫使日本與中國簽署《解決山東懸案條約》,收回山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