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西泠春拍
清康熙?陳鳴遠為楊中訥制朱泥丁卯壺
款識:陳鳴遠、壺隱(印款);陳遠(刻款)
包裝:紫檀木盒附龔心釗多處鈐印題簽。
傳承:楊中訥、朱笠亭、吳大澂、何紹基家族、褚德彝、經(jīng)滌廬(經(jīng)亨頤堂兄)、錢崇甫、陳渭泉、日本瑞勒軒、川瀨佐一、龔心釗、龔安英遞藏。
傳拓:《陳隺峰為楊耑木中允手制沙壺》,褚德彝手拓,丙辰六月(1916年)。
部分出版:
1.《陳鶴峯手制沙壺拓本》,神州國光社,民國五年(1916年)。
2.《宜興陶器圖譜》P107,南天書局有限公司,1982年。
3.《紫泥清韻——陳鳴遠陶藝研究》P19,上海博物館、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1997年。
4.《中國紫砂》P146,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5.《詩酒茶情——清代制壺名家遺珍》P55,香港大學美術(shù)博物館,2006年。
6.《中國陶瓷錢幣碑帖研究》P284,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7.《紫韻雅玩》P56,天地方圓雜志社,2008年。
8.《宜興紫砂》封二、P59,江蘇宜興陶瓷(紫砂)文化研究會,2010年。
9.《陶都風?寶島情——宜興紫砂藝術(shù)臺北展》P44,盈記唐人工藝出版社,2013年。
10.《中國陶瓷研究》P313,世紀出版集團,2016年。
部分著錄:
1.《陽羨陶說》,張燕昌,清乾隆。
2.《陽羨名陶錄》卷下〇五,吳騫,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
3.《龔心釗手書》,上海博物館藏,1928年。
4.《陽羨砂壺圖考》,香港百壺山館,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
5.《宜興文史資料 第15輯(歷史文化名人研討會征文選輯)》P70,政協(xié)宜興縣委員會,1988年。
6.《紫砂春秋》P352,上海文匯出版社,1991年。
7.《宜興十景觀止》P144,江蘇文史資料編輯部,1993年。
8.《說陶》P634,上??萍冀逃霭嫔?,1993年。
9.《文物鑒定大辭典(4)》P3321,人民中國出版社,1993年。
10.《論陳鳴遠》,謝瑞華、黎淑儀,1997年。
11.《陳鳴遠紫砂技藝若干問題的探索》,汪慶正,1997年。
12.《論述陳鳴遠紫砂陶藝及有關(guān)問題》,陸明華,1997年。
13.《紫砂苑學步——宋伯胤紫砂論文集》P71,盈記唐人工藝出版社,1998年。
14.《東方博物(第二輯)》P209-211,杭州大學出版社,1998年。
15.《百年收藏:20世紀中國民間收藏風云錄》P320,復旦大學出版社,1999年。
16.《宜興紫砂文化史》P46-47,浙江攝影藝術(shù)出版社,2000年。
17.《博物館與收藏家》P243,上海文藝出版社,2000年。
18.《紫砂名陶典籍》P151,浙江攝影藝術(shù)出版社,2000年。
19.《鑒識紫砂壺》P41,福建美術(shù)出版社,2001年。
20.《紫砂壺全書》P459,福建美術(shù)出版社,2002年。
21.《天津市文史研究館詩文選集》P322,天津市文史研究館,2002年。
22.《宋伯胤說陶瓷》P222,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23.《海上收藏世家》P63,上海書店出版社,2003年。
24.《紫砂壺全書(修訂本)》,P239,華齡出版社,2006年。
25.《宜興紫砂陶》P133,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26.《紫砂收藏入門百科》P215,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07年。
27.《紫砂 中國藝術(shù)品收藏鑒賞全集 典藏版 下卷》P339,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08年。
28.《2007年國際紫砂研討會論文集》P117,紫禁城出版社,2009年。
29.《砂里淘金 宜興紫砂收藏寶典》P44,浙江大學出版社,2009年。
30.《中國古代紫砂器》P139,南開大學出版社,2010年。
31.《紫砂鑒定》P217,福建美術(shù)出版社,2010年。
32.《紫砂古籍今譯》P50,北京出版社,2011年。
33.《紫砂傳奇》P25,中國財富出版社,2012年。
34.《中華國寶圖典》P86,山東畫報出版社,2014年。
35.《中國陶瓷名著校讀》P204,武漢大學出版社,2016年。
展覽:“陶都風?寶島情——宜興紫砂藝術(shù)臺北展”,中國臺北歷史博物館,2013年。
尺寸:高8.4cm 長15.3cm
出版物書影
( 民國 · 珂羅版 至 2016 )
▼
著錄刊物書影
(乾隆《陽羨陶說》《陽羨名陶錄》至2016)
▼
名陶論史 必有陳鳴遠
提及鳴遠 必有丁卯壺
丁卯壺
為世所重 載載相傳
獨占壺史絕代無
· 上款人重要 ·
吳騫《陽羨名陶錄》:陳鳴遠擅有清一代之絕技,當日文人學士爭相延攬,而與楊耑木交尤厚。
耑木其人對陳鳴遠個人的影響力,在于文藝修養(yǎng)和審美理念,更經(jīng)由吳騫波及后續(xù)文人紫砂發(fā)展尤其是壺身題刻方面的創(chuàng)作旨趣。楊氏筑園于海鹽,曰“拙宜”,有《拙宜唱和集》一卷。拙宜園即陳鳴遠名盛時期,往來寓居浙江名園之一。
此外,楊耑木家族人物堪稱史上有名。
楊中訥(1649~1719)字耑木,號晚研??滴跞甓滓幻M士。授編修,官至中允。督江南學政。先后受業(yè)于朱彝尊、黃宗羲。曾奉命參與編修《全唐詩》,成就其個人文學同時也立下光輝業(yè)績。
楊耑木與曹雪芹祖父曹寅為至交。曹寅《楝亭集》涉楊者有十首?,F(xiàn)上海圖書館藏楊中訥《蕪城校理集》涉曹諸事皆為編修《全唐詩》期間所作。
楊耑木之父楊雍建,以敢諫著稱。楊氏父子二人生平簡介,可查閱:朱彝尊《光祿大夫兵部左侍郎楊公神道碑銘》、查慎行《敬業(yè)堂文集》之《晚研楊先生墓志銘》,《兩浙輶軒錄》卷十一亦有傳。又見于《海寧州志稿》藝文志·典籍八、《國朝耆獻類徵》卷一二一、《國期先正事略》卷四、《國朝畫家筆錄》卷一、《國朝書人輯略》卷二、《室名別號索引》等文獻資料。
丁卯壺底的銘文,看起只是說明為誰制作、制作時間及作者署款。但此壺標明上款人的意義,絕非簡單的紀事而已。
耑木先生,因其博學修養(yǎng),對于開辟具有文人紫砂特色的壺銘,也就是切器、切用、切懷一類銘文的發(fā)展,有先導之功,此類銘文可以說是后續(xù)曼生壺壺銘之濫觴。
丁卯壺壺底刻款
丁卯壺作為陳鳴遠聲名盛起的代表,被著名的紫砂典籍載入。從稍晚于陳鳴遠的文人張燕昌《陽羨陶說》開始,《 陽羨名陶錄》《陽羨砂壺圖考》等一切紫砂重要典籍均為此壺單辟筆墨。
乾隆時期,朱琰,笠亭,則直接成為丁卯壺收藏者。朱琰是《陶說》的作者,這中國古代第一部系統(tǒng)而完整的陶瓷史專著。
丁卯壺,代表了文藝理論家對陳鳴遠的推崇,其中我們發(fā)現(xiàn)砂壺典籍重要人物——吳騫與丁卯壺的作者陳鳴遠和上款人楊耑木的特殊聯(lián)系。
陳鳴遠的生平資料不多,其中最隆盛的聲譽最早由清人吳騫記錄。作為酷嗜典籍的藏書家和雜項收藏家,吳騫繼《茗壺》之后,成就一部有關(guān)紫砂研究的專著《陽羨名陶錄》,專門對陳鳴遠進行了推介。此后乾隆年間,陳曼生客居海昌求學于吳騫,無疑也受其思想意趣的洗禮。
我們發(fā)現(xiàn),吳騫在編搜善本之余,費勁心思保存并出版了楊耑木的《藥房心語》。這部書來自于楊耑木關(guān)于飲具銘文、酒座偶爾游戲的散紙筆墨。吳騫在序言中確定了楊氏的主張,強調(diào)飲具之銘可作為文人座右之銘,意味朝夕省覽。
茶酒相通,這種主張,經(jīng)由演說家由楊耑木,傳導給陳鳴遠這樣的天才藝術(shù)家,為砂壺題刻確立了主旨方向。譬如青銅銘文、書畫題跋都成為可以借鑒的文化資源,成為文人紫砂創(chuàng)作、發(fā)展、收藏,一路下來的關(guān)鍵內(nèi)核之一。
像吳騫這樣的作者,同時是學問家,藏書家,通諸經(jīng)史??此崎e余的壺藝通史,卻埋藏典籍理路。通過樹立像陳鳴遠這樣的典范人物,丁卯壺這樣的標志性作品,意在強調(diào),在技巧之上,砂壺創(chuàng)作也需要立意以定位置,意高則高,意遠則遠,意深則深,意古則古。這給后續(xù)文人紫砂創(chuàng)作,定下了基調(diào)。
· 創(chuàng)作時期特殊 ·
康熙丁卯年,陳鳴遠創(chuàng)作漸入佳境。
丁卯前一年,丙寅年陳鳴遠以知名藝人的身份被載入《宜興縣志》,并被“特為表之”。前幾年,青年陳鳴遠得到明末著名“復社四公子”陳維崧的推舉,在陽羨派詞人的詞賦中叫響了名氣。自中年之后,開始周游于江浙一帶,與大量名士定交,這里面除了金張這樣的地方文士,還包括像楊耑木那樣具有良好政治前景的未來文官。
陳鳴遠采取了一種高級定制模式,寓居在名士名園中設計,還適時地讓這些文人/文官以書法、詩文各種形式參與即興合作,這些情況從大量名士詩文集以及珍稀的傳世真器銘文里,可以得到證實。
塘棲詩人金張所著《介老編年詩抄》十三卷,詩集以編年體刊載,與陳鳴遠有關(guān)的詩作二十余首。丁卯年是陳鳴遠與金張定交次年,列在這一年段的詩篇,為我們勾勒出丁卯年間,陳鳴遠具體的游蹤、寓居往返的創(chuàng)作方式、壺底款印“壺隱”對作者自身的意義、堅持創(chuàng)新的態(tài)度:
《陳鳴遠欲歸留看試燈一日…》,敘述了丁卯上元日陳鳴遠被留塘棲看燈;《陳鳴遠至,始知歸舟覆前山漾…》道出他往返將塘棲、桐鄉(xiāng)、嘉興等地制成的壺坯帶回宜興燒制遭遇翻船的事故。
“三吳煙水間,小艇歲去來”,“生涯到處蹤無定,問訊從今期有常”,這是丁卯年間陳鳴遠的生存狀態(tài)。
此外從金張的詩篇中,我們發(fā)現(xiàn)他有著十分自重的作者感。逐步打響名氣的陳鳴遠,十分注重自身的知識產(chǎn)權(quán)。
關(guān)于丁卯壺底陳鳴遠自刻“壺隱” 一?。?/span>
《陽羨砂壺圖考》載丁卯壺,提及此壺“壺隱”一印,“為所制陶器中僅見之品,自與尋常所制不同”。
丁卯壺底一方小印——“壺隱”,對于陳鳴遠有著特殊的意義。這在金張詩集丁卯年卷明白地顯示出來:君私打小印,虛名頗自惜;因知不朽藝,貴乎自開辟;巧則因心古則摹,最嫌依樣畫葫蘆。
詩人金張《介老編年詩鈔》丁卯卷,關(guān)于陳鳴遠壺隱小印的詩篇
在丁卯時期,陳鳴遠的創(chuàng)作動機,超越了和壺主之間消遣拈制,互相欣賞的程度??梢哉f,在一次次的創(chuàng)意突破與技術(shù)攻堅背后,他對于自己的作品,是有可傳之想的,絕非游戲心態(tài)。
盡管丁卯年,自謙地刻了“壺隱”小印,但陳鳴遠是有藝史留名的自我意識的。隨著名聲的確立,陳鳴遠的文人朋友們頻繁捉刀代筆,其中最著名的是曹廉讓、楊耑木。
自《陽羨陶說》始,《陽羨名陶錄》《陽羨砂壺圖考》至龔心釗所述,人們普遍認為,丁卯壺款“為耑木所自書,晉唐風格,足繼米、趙,宜其名重海內(nèi)”。
楊耑木當然可以在自己定制的壺上,落自己的款,表明是自己的筆跡。但他選擇隱去自己,凸現(xiàn)壺的創(chuàng)作者為陳鳴遠,一方面是二人交往至密,另一方面,可見鳴遠壺當時名聲之赫赫。
· 收藏家理念 ·
丁卯壺經(jīng)過被典籍記載,引起一代一代收藏家的關(guān)注,名孚中外波及日本。
這里我們也看到頂級紫砂收藏理念的發(fā)展。最初自然是定制與饋贈,鳴遠為耑木制壺,作為壺主人,珍藏的同時是直接使用的。
而后經(jīng)過輾轉(zhuǎn)進入市場,古董商對于陳鳴遠所制紫砂壺產(chǎn)生興趣,因為陳鳴遠被典籍確立清初第一紫砂大家,在紫砂史上的地位是極其重要的。
除了交易,還有交換饋贈,鑒藏者豐富了鑒賞把玩的形式,例如褚德彝就特別為此丁卯壺親自做了拓片,題寫文字,轉(zhuǎn)贈經(jīng)亨頤堂兄。
褚德彝手拓丁卯壺
到了龔心釗,則更側(cè)重流傳考據(jù),這種有據(jù)可考的模式,仿佛給傳世名器增加了鑒證備案。另一個層面,顯示出同好之人,將自己,也就是最近一任收藏者和往屆藏家比肩,彰顯一種跨越歷史的品味契合。
這是物中見人的鑒藏理念,影響深遠。
龔心釗手書丁卯壺遞藏過程